欢迎光临南昌都市新闻网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财经

芯迈半导体冲刺港股,逼近300亿的估值与13.75亿亏损同在



文 / 三生

来源 / 节点财经

作为一个被小米、宁德时代、红杉、高瓴等三十余家顶级机构共同“押注”的半导体独角兽,芯迈半导体近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,开启IPO之后就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
芯迈半导体头顶的光环不止于投资机构,其标签还有“全球OLED显示PMIC(电源管理芯片)过去十年总出货量第一”、“全球智能手机PMIC市场第三”等,还曾在2022年达到200亿人民币的投前估值,仅用三年时间便完成了从初创到独角兽的跳跃



但是,当芯迈半导体走到IPO之时,也是将众多光环和标签兑现为真正的市场价值之日,就必须剥去其光鲜的外表下,探寻更深层的东西。公司持续下滑的营收、未见好转的亏损、对单一客户的依赖以及尚在“烧钱”阶段的新业务,都已成为投资者必须弄明白的问题。

01 “光环”与“硬伤”同在

2019年成立的芯迈半导体崛起速度很快,当然,这背后离不开资本的强力催化和精准的产业并购。

成立后的第二年,芯迈半导体就吸引了海邦投资与智晶国际,估值一举达到50亿元。紧接着,2020年的A轮融资中,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、宁德时代、红杉中国、高瓴创投等巨头纷至沓来,进一步巩固了其50亿的估值。

到了2022年,其估值迎来爆发,当年其B轮融资完成时,其估值定格在了惊人的200亿元。三年估值涨三倍,这在半导体行业堪称奇迹。而伴随着估值上涨,其市场地位也在加强。

通过在2020年斥资3.55亿美元(约合23.86亿元人民币)收购韩国顶尖电源管理芯片企业SiliconMitus,Inc(SMI),芯迈半导体获得了成熟的产品线与全球市场份额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,按2024年的收入计算,公司在全球智能手机PMIC市场排名第三,在全球显示PMIC市场位列第五;而以过去十年的总出货量计,其在全球OLED显示PMIC市场更是高居第一。

这些“全球前列”的标签,构成了芯迈半导体冲击IPO的核心卖点。

但是,不论估值还是排名,都有虚幻的成分,观察一家公司真正的实力,还是要从业绩开始。财报显示,2022年至2024年,芯迈半导体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.88亿元、16.40亿元和15.74亿元。不难发现,其已呈现持续小幅下滑的趋势。仅从这里就能发现,公司赖以成名的核心业务似乎已面临增长瓶颈,甚至出现倒退。



不仅如此,伴随营收瓶颈的是盈利能力的减弱。2022年至2024年,芯迈半导体的毛利率从37.4%一路下滑至29.4%。对此,公司将其归因于“海外市场竞争加剧”及“毛利率相对较低的中国业务尚处起步阶段”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同期公司亏损分别为1.72亿元、5.06亿元和6.97亿元,亏损逐年扩大,三年累计亏损达13.75亿元。

当然,或许有人会说,公司亏损源于优先股等金融工具带来的财务成本。招股书披露,与赎回负债相关的利息支出在三年间分别高达3.72亿元、5.03亿元和5.46亿元,是账面亏损的主要推手。

但是,即便剔除这些非经营性因素,2022年和2023年,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2.38亿元和7692.3万元,到了2024年,经调整净利润仍转为亏损,为5333.4万元。所以,即便剥离资本运作的影响,芯迈半导体的核心经营造血能力也已由盈转亏。

那么,问题出在哪儿呢?

02 “一条腿”走路,结构性风险不得不防

要回答上面的问题,就要从芯迈半导体的业务结构中寻找答案。《节点财经》观察发现,问题或许就在于公司有着“偏科”问题,依赖单一业务、单一客户、单一区域,一条腿走路,结构性风险不得不防。

从业务基本盘来说,芯迈半导体的营收几乎都建立在收购而来的SMI电源管理芯片业务之上。2022年至2024年,该业务板块收入分别为16.55亿元、15.97亿元和14.28亿元,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高达98.0%、97.4%和90.7%。

近年来,无论是用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业务,还是显示面板的显示业务,其收入均在持续下滑。而芯迈半导体超过九成的收入都来自于此,增长乏力在所难免。

相比业务单一,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风险同样忽视不了。

招股书显示,2022年至2024年,公司来自单一最大客户“客户A”的收入,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66.7%、65.7%及61.4%。这家被描述为“跨国大型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”的客户,几乎是一己之力撑起了芯迈半导体。



其在招股书中称,鉴于客户A的市场主导地位,对其依赖是常见现象。在《节点财经》看来,这种说法难以服众。如果客户A所处的下游消费电子市场遭遇行业低谷,其就可能承受一定的风险传导。

而且,过度依赖一家客户,公司就极有可能丧失议价权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,为了维系与这位“金主”的长期合作,芯迈半导体或许难免被压低价格。这好像置身一个危险的循环:越是依赖,议价能力越弱;议价能力越弱,盈利空间越被挤压,就更不敢失去这个客户。

此外,从地理区域看,芯迈半导体的风险同样集中。2024年,其近七成(68.1%)的收入来自境外市场,招股书坦言,中国业务起步阶段的毛利率水平相对较低。所以,被寄予厚望的本土化战略不仅难以弥补海外市场,可能还进一步拉低整体盈利水平。

业务、客户、区域三大依赖症的叠加,构成了芯迈半导体发展的结构性瓶颈,其抗风险能力亟待加强。

03 新业务新故事,能成新希望吗?

“一条腿”走路的问题,芯迈半导体显然也知道,所以,其迫切需要讲一个“第二增长曲线”的新故事,即大力发展功率器件业务,并向新能源汽车、AI服务器等热门领域拓展。



图源:芯迈半导体招股书

从招股书数据来看,其功率器件业务的收入确实在快速增长,从2022年的约2844.1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.53亿元,尤其在2024年实现了迅猛增长,营收占比也从1.7%提升至9.3%,看起来挺有前景。但是,目前该产品尚未实现盈利,各期毛利率分别为-0.5%、-74.4%、-4.6%。

相较于同行业可比公司,其功率器件产品的毛利率处于垫底水平。比如同期扬杰科技半导体器件的毛利率分别为36.52%、30.36%、32.21%,斯达半导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毛利率分别为39.65%、37.72%、31.37%,远高于芯迈半导体同类产品。

但是,为了打造新的增长引擎,芯迈半导体在研发上投入了重金。

2022年至2024年,其研发支出从2.46亿元猛增至4.06亿元,研发费用率也从14.6%飙升至25.8%。高昂投入下,芯迈积累了150项全球专利,但在构筑技术壁垒的同时,公司的现金流也在不断消耗。

三年间,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2.56亿元减少至15.39亿元,消耗超过7亿元。

综合来看,此时的IPO就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。这并非锦上添花,而是决定芯迈能走多远的“雪中送炭”。光环之下,这家独角兽的价值将被重新审视。

*题图由AI生成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南昌都市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5 by 南昌都市新闻网 nc.shxwrx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